欢迎您访问西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易班发展中心)网站!

环境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文化   环境文化

情缘沱江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文芒    发布时间:2014-01-29    点击:[380]

沱江河蜿蜒经过校园

                                                   90年代站在当时的水塔上拍摄的沱江河     

     岁月流逝,沱江河见证了校园由300多亩到2800余亩的历史变迁。站在新居西华苑26楼的阳台,俯瞰沱江河及沿岸,翠绿中,清水漫流;高楼间,列车飞驰!
  60年代初的一张黑白照,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影像。父亲抱着襁褓中的我,欣悦的笑容被定格在那一瞬间。透过黑与白的交叠,看到了一泓溪水穿越校园从我家门前缓缓流过。潺潺溪水清澈明净,融进了我童年无尽的欢乐,也掺杂着一些遗憾和惊恐。
  小时候,溪中每一个回水湾,一撮箕下去,可以捞到少则两三条,多则十多条大家叫它“川川”的小鱼。溪水中我洗过衣、捉过螃蟹、划过“木板船”……当然,也被溪流冲走过一双塑料凉鞋,在溪中被玻璃划伤过脚,伤心于溺水而亡的一个幼儿园小朋友……这条溪水来自两三里上游的沱江河,被一个“堤堰”将水位抬高,再不断分流,穿行田间地头。而水位稍低的沱江河蜿蜒环绕校园,河以南是我所在的学院,河以北是当时红光公社十一大队。我就是听着沱江河的涛声,浸润在沱江河的气息中长大的。
  小学时,我必须沿着小溪边的羊肠小道步行三里多路才能到达学校——红光六小。小溪从学校门前流过,上学,顺流而下;放学,逆流而返。溪水陪我一起走过了五年的春秋冬夏,载着童年的欢歌笑语、嬉戏怒骂。
  60年代后期,我家从原来居住的地主家的平瓦房搬到了教工宿舍1幢3楼。那时,处于农田环抱的三层楼房,视线已较为开阔。站在厨房的阳台,30米开外就是那条沱江小溪,打开卧室的窗户,百米远就是沱江河在校园的“第一湾”。河水由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此转了个90°角的弯。阳春三月,河对岸满眼是绿油油的麦苗和黄灿灿的油菜花编织的锦缎,沱江河就像这锦缎上舞动的一条银色飘带。竹林包裹的农家院落点缀其中,星罗棋布,构成了川西平原千百年来特有的一幅秀美画卷。70年代,我家又搬到教工宿舍4幢1楼,沱江小溪离窗户只有几米远,夜晚常常伴着溪水的哗哗声进入梦乡。我家窗台下还开辟了6~7平米见方的土地,我也学着种过葱、豌豆尖、香菜,还种过牡丹花、百合花等植物。而种植这一切,都是用洗脸盆在沱江小溪里就近取水浇灌。
  从小我的记忆中,家里一直就吃的是自来水,只有偶尔停电时,我们才用桶到河里去提水,含沙的水用白矾将其沉淀漂清就能饮用。90年代前,学校的自来水虽然来自地下的机井,但毗邻沱江的机井必定少不了沱江河水的浸润。
  90年代我家搬至教工宿舍13幢3楼,紧邻沱江河校园“第一湾”,沱江河将校园分为新老校区,13幢就矗立在沱江河10米开外的北岸,夹岸云柳碧纱,花木茂盛。入夏时节,站在沱江河“第一湾”的“一号桥”上,凉风习习,是西华大学消夏纳凉的最佳场所。
  上善若水,如今,西华的“1江3湖12桥”已成为四川高校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200多亩的水面,波光粼粼。悠悠沱水,水润西华,3个“未名湖”为校园增添了万般灵动与妩媚。体味着这番美景,学生们也不无自豪地戏称这景致为“西华的马尔代夫”。仲夏的微风夜,学校周边的居民,扶老携幼在校园的湖边散步休闲;冬日的晴朗天,一群群青年学子散坐在草坪中,沐浴在阳光下,聊天嬉戏、看书阅读,琴瑟弦歌,悠扬笛声时不时在湖水的碧波里荡漾。
  沱江河滋润着校园也滋润着我的心灵,将我对沱江情怀中滋长的文学灵感铭刻在西华新校区12座文化桥上,成为三万多西华师生共同观赏、享有的精神财富。12座文化桥300多个桥栏上,镌刻有我的创意雕塑和辞赋《西华赋》。岁月悠悠,沱江河与我如影随形,在我每一篇受到师生肯定和喜爱的诗文中,总能寻觅到沱江河的踪影。如《西华赋》:“枕古蜀百倾沃土,揽都江一泓清流。”《西华文化桥赋》:“绵延千古都江水,奔涌而来;蜿蜒数里沱江河,滚滚东去。”
  沱江河!你流淌在我生命的记忆中,流淌出许多故事,我与你的情缘常常不经意间涌上心头、洋溢笔尖。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易班发展中心)          联系电话:028-87723092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土桥金周路999号           邮编:6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