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苏州大学坚持党管人才 筑牢人才队伍建设政治根基

2021-12-10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收藏

  苏州大学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从党管人才的政治高度、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立德树人的使命高度,着力打造爱国奉献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汇聚强大力量。

  强化政治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举旗定向、举旗铸魂,教育引导人才信党爱党、护党兴党。加强政治教育。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国情研学、书记领学、专家导学等,引导人才坚定政治方向、找准事业坐标。挖掘学校121年办学历程中的红色资源,建成“初心不改、浩气长存”主题展馆,策划“党员英烈生平事迹展”“红色文献展”等主题展览,组织师生编演原创话剧《丁香,丁香》,以实物、图文等形式展示23位校友党员英烈生平事迹,打造铸师魂、强使命的“红色驿站”,不断激发人才爱国情报国志。把牢政治关口。构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教师工作部、院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上下贯通的把关机制,从政治立场、学术观点、师德师风等方面把好关。强化教师党支部对人才思想政治状况的日常了解,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考核评价、评奖评优等工作中具有“一票否决权”。做好政治吸纳。坚持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双培养”、职业发展与身心健康“双关怀”,为申请入党的高层次人才配备政治和学术“双导师”,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强化思想凝聚,形成育人自觉。牢固树立“教师的第一身份是教育工作者、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的鲜明导向,引导教师牢记初心使命、争做“大先生”。制定《一流本科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一流研究生教育实施意见》,实施“铸魂逐梦”工程,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新生第一课”制度,支持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领衔相关项目,把课程讲优、教材编精、学问做实,既当“经师”,更做“人师”。打造思政“金课”,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推动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传价值的生动局面。建立实施研究生德政导师制度,成立导师学院,所有研究生导师上岗前均需参加导师学院系统培训。评选高尚师德奖、“我最喜爱的老师”,定期举办新教师入职宣誓和老教师荣休仪式,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汇聚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打造“东吴大师讲坛”,已面向师生开展7期“学术与人生”主题宣讲。引导改革创新实践。依托人才团队、课题组、科研平台等,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高层次人才“双覆盖”。加大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力度,鼓励党员高层次人才担任支部书记、支持具有学术潜力的党建带头人成长为高层次人才,发挥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实施“行动支部”工作法,引导高层次人才带头承担“双万计划”等重大教改任务,争先创优、奋进一流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强化学术塑造,增长领军才干。建立灵活的人才工作机制,打通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东吴学者计划”“优秀青年学者计划”“顶尖人才培育工程”,构建人才培育支撑体系,着力用好现有人才、抓住关键人才、吸引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确保优秀人才能够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努力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出台“大师+团队”政策,赋予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形成“以才育才、以才聚才”的倍增效应。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推进教师岗位供给侧改革,建立导师动态上岗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让岗位对着项目设、资源随着需求配。

  强化实践砥砺,厚植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高层次人才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重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大局中塑造自我。组织高层次人才瞄准微纳光刻、空天关键装备制造等领域,集智攻关,协同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项目,近三年来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批专家获得相关领域重要奖项。支持高层次人才对接苏州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一院一市一基地”“一学科一产业一平台”计划,先后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44个协同创新中心、100余家联合研发中心,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选派14批151人次参加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挂职服务;引导高层次人才带头参加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开展海南、广西百色革命老区等地贫患儿救治,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看见大山”公益项目团队深入贵州偏远山区,与当地艺人合作,整合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元素,打造涵盖家居、服装、生态农产品等8大系列帮扶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一批专家主动请缨,积极投身抗疫斗争,用大爱战大疫,4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